关于我市船舶工业发展的视察报告
瑞安市人大常委会农资工委
二OO七年六月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船舶工业发展,推进海洋强市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7年度工作安排,6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农资工委、市海洋与渔业局、水利局、环保局、经贸局等十余家单位负责人对我市船舶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到市江南船舶修造厂、东港船舶修造厂进行实地察看,听取了各职能部门的汇报。15日,视察组赴乐清市进行学习考察,在乐清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走访了黄华、七里港造船基地,考察了浙江欣顺船业有限公司,并与乐清市“船办”负责人就船舶 工业发展进行了探讨。现将视察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海洋强市”发展战略,临港工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部分,必将得到重视和发展。瑞安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渔业船舶修造业是我市的一项传统产业,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产业规模。我们必须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积极打造船舶制造工业基地,全面提升临港工业档次,实现瑞安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市船舶工业的发展前景和良好条件
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并对船舶工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省经贸委正着手编制《浙江省船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从各种情况分析来看,我省造船业发展的黄金时机即将到来,我市的船舶工业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必将在良好的大气候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船舶工业基础良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就有木制渔船、水泥船舶制造修理行业。特别是八十年代,我市造船业兴盛一时,国营的瑞安市造船厂曾是浙南闽北的主要修造船基地之一。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船舶修造企业9家,生产钢制船舶5家,木制船舶4家,其中通过四部委认定乙类的2家,通过农业部认定为二类资质水平的6家,通过温州港航局认定的丙类三级(内河)资质水平的1家。据经贸局调查,2006年我市船舶修造行业从业人员近500人,年修造船能力7万载重吨以上,年产值2.5亿元,税金252万元。
(二)造船地理条件优越。我市海域面积达3037km2,海岸线134.2km,面积500 m2以上的海岛91个。瑞安港是浙南沿海的主要港口,也是飞云江流域水路运输的枢纽,进港航道从齿头山至城关共计26.8km,外航道(齿头山至上望),长约15.3km,水深2.0-2.5m;内航道(上望至城关老港区),长约11.5km,水深大部分在4.0m以上,飞云江大桥下游至宋家埭段,水深5.0m以上,最深为9.0m,是比较理想的深水港址。此外,我市的北麂列岛和大北列岛水深10m以上的岸线有500m,且岸线前沿水域宽阔,可满足船舶进出、回旋、停泊等要求,具备建造5-10万吨级深水良港的条件。
(三)市场前景长期向好。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预测,2007-2010年,全球新船需求量年均可达到4270万吨,每年增长11.5%,而日本、韩国、中国将可以拿到80%左右的船舶建造订单。目前,国际造船业格局正处在从先行工业化国家逐步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的嬗变之中。近年来,由于日益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使日韩两国造船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相比之下,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加上船舶技术与发达国家已相差无几,正显现出承接国际造船业转移浪潮的良好势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递增,港口货物吞吐量连年大幅攀升,现有运输船只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些都为我市船舶制造工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乐清市船舶工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乐清市目前主要有黄华、七里港两大船舶工业基地,在绵延几公里的生产基地上,上万工人正全神贯注地打磨、切割、焊接。海边停泊着各式各样的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等船舶,正在组装或等待“上水”。现在乐清全市船舶制造企业25家(均是民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00万载重吨,年产值可达30亿元,截至2007年5月底,在建船舶56艘,共约50万载重吨,在建最大船舶为2.3万吨。特别是位于黄华基地的浙江欣顺船业有限公司(欣顺集团),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船舶制造龙头企业,该集团现有员工1100余人,占地面积5.6万m2,造船能力10余万载重吨,能够按国际标准承造3万吨级以下的各型船舶。
乐清市海岸线199.3公里,其中深水岸线30多公里,规划船舶工业发展的岸线12公里,主要用于改造提升黄华、七里港造船基地,发展建设磐石、乐东修造船基地(详见下表),预计到2010年,全市船舶制造工业年产值可达90亿元以上。
附表:乐清市“十一五”期间船舶工业发展规划
船舶修造基地名称 |
规划岸线长度 |
船舶修造吨位 |
年均产量 |
年均产值 |
七里港 |
2公里 |
1万吨级以下 |
10万载重吨 |
7亿元 |
磐石 |
2公里 |
1.5万吨级以下 |
22万载重吨 |
15亿元 |
黄华 |
4公里 |
2万吨级以下 |
17万载重吨 |
12亿元 |
白马嘴 |
0.7公里 |
3.5万吨级以下 |
15万载重吨 |
10亿元 |
乐东(南岳、南塘) |
3.3公里 |
10万吨级以下 |
61万载重吨 |
42亿元 |
乐清市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做法:2004年,乐清市由市政府牵头,组织成立了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由经贸、发改、财政、规划、水利、海洋与渔业、国土资源、交通、港航、海事等部门组成。并设置了船舶发展规划办公室,专门配备了5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其他成员单位分别确定相应人员联系“船办”。如需审批船舶企业用地、船舶工业规划调整等重大事项时,由船办负责召开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参加,共同讨论决定。2005年,乐清市还出台了《关于船舶工业规划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船舶行业的准入门槛,淘汰了低质量、低效益的造船企业,整合提升了船舶制造行业。但随着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乐清原有的政策已很难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亟待进一步修改完善,目前,该市新的政策正在酝酿之中。
三、我市船舶工业制约因素
瑞安虽然有比较优越的港口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但全市的船舶工业总体建设水平低、档次不高,存在较为明显的制约因素。
一是现行政策的制约影响了船舶业做大做强。与周边船舶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我市的船舶工业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我市的9家船舶修造企业,以往均是以修造渔业船舶为主,因此基本上就只有市海洋与渔业局在执行行政管理职能,其他相关部门很少参与管理。而且,至今我市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还未成立,责任难以明确,工作无人牵头,使许多政策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部门编制的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很好的衔接,使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空间定位、没有明确的规划岸线、没有明确的区域划分。此外,我市船舶修造企业的用地审批,涉及部门较多,准入门槛较高、审批手续繁琐,有志于船舶制造的企业往往只能望而兴叹。目前,全市9家船舶修造企业中有7家用地是租用的,而且有些企业所在地的群众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企业的发展,有的甚至还存在用地用海纠纷,导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二是管理和设施落后影响了船舶业发展速度。瑞安船舶修造企业绝大多数脱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的国营造船厂,企业重营销、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等现象比较普遍。此外,落后的造船设施和简陋的造船设备,也严重影响了我市船舶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市的造船企业对于钢质船舶制造中必备的船体设计、放样、加工的设备――数控切割装置,数量非常有限,最大起吊设备能力仅为100吨,多数造船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化船舶工业需要。
三是人才和技术欠缺影响了船舶业改造提升。我市的船舶修造技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处于省内领先地位,至九十年代以来,受国有企业机制不活、企业自身条件限制以及外部环境影响,骨干企业的技术人员大量流失,更谈不上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民营修造船企业,受规模和实力限制,也不可能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全市船舶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经验丰富的造船专门技术人才十分缺乏,现有的船舶修造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来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是我市船舶交易税率过高影响了船舶业健康发展。我市目前的船舶交易综合税率大约在5%至6%,而周边地区税收政策相对宽松,如舟山等地税率仅为1%,台州采取按吨位收税制度。这一差别导致我市部分船舶修造企业为躲避高额税收,纷纷到舟山、乐清等税负相对较低的地方开票交易办证,这不仅使我市的税金大量流失,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船舶工业是不占耕地的产业,也是技术、资金、劳动等密集的重工产业,是临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市这个土地资源稀缺,港口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说,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高度重视,加强对船舶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船舶工业是大型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先导性强,产业关联度大,资本与劳动密集结合等特点,同时也是航运、渔业、海洋工程的重要基础。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协调解决船舶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议尽快成立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由经贸、发改、财政、规划、水利、海洋与渔业、国土资源、环保、工商、交通、港航、海事等部门组成,重点协调、解决船舶工业发展中的规划、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
(二)重点扶持,把船舶工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市船舶修造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总注册资金3127万元),而船舶作为特殊产品,价值额度大, 生产周期长,造船企业资金、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建议市政府予以重点扶持。一是在用地规划方面。我市船舶制造企业已经具备制造1万吨级船舶的能力,但是受企业场地狭小、飞云江大桥和高速公路桥的高度限制,我市部分企业只能生产5000吨以下的船舶,不具备建造万吨级船舶的条件。建议市政府在现有船舶制造基地选址方案的基础上,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科学制定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细化扶持政策措施,真正使船舶制造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融资担保方面。市政府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及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建立船舶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的专门机构,从根本上解决船舶企业融资问题。三是在财政扶持方面。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船舶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专业人才培训、企业信息化改造及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四是在海域使用、税收等方面。国土、水利、海洋与渔业、税务等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船舶企业在滩涂用地与海域使用及税收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条件,积极做好相应的配套服务。
(三)强化服务,提高我市船舶制造工业发展水平。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将构建和完善服务体系作为推进船舶工业业发展的重举措来抓。一要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宣传我市有关船舶制造工业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介绍周边船舶工业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为全市船舶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要改善服务环境,市经贸、海洋与渔业、水利、港航、海事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切实转变职能,相互配合,加强对船舶工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安全监管,提高服务质量。三要整合现有资源,对全市现有的船舶修造企业进行专项治理,取缔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的企业,鼓励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通过收购、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壮大自身实力,提升发展水平。四要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制,逐步引导有条件的造船企业建造规范的油料、化工、集装箱等特殊运输船舶,促进我市船舶工业上档次、上水平。
(四)配套发展,延伸船舶制造业产业链。船舶配套工业是造船业的重要支撑,造船业也会促进船舶配套工业的兴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我们要建设现代化船舶制造业基地,就必须要同时抓好其配套产业发展。首先,要在全面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要求,努力朝着专业化,精度化方面发展。比如乐清市不少高端电器企业已加盟造船业,瑞安的机械电子、汽摩配企业也可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其次,要加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档次,努力打造配套品牌。再次,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船舶配套企业合作,直接嫁接国际先进技术,谋求我市船舶配套产业链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