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工作

  • 监督计划
  • 专项报告
  • 在线监督
栏目信息搜索

• 专项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督工作 > 专项报告 > 正文
关于对市教育局工作评议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3-11-25     阅读次数:2205    
0
市人大常委会教育局工作评议调查组
(2013年9月)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今年6月份至9月份,市人大常委会教育局工作评议调查组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谈话、走访等形式,详细了解了市教育局2012年以来的工作情况。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评议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积极落实整改措施。现就教育局工作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履职情况
   近年来,我市教育局在依法治教、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设施改善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对教育系统庞大、历史欠账多、发展不平衡等,市教育局不断克服系列难题,推进了多项教育改革,主要工作有:
  1.坚持依法治教,全面落实教育方针。近年来,市教育局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改革与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质量近几年都排在温州市前列。全市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及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二是逐年加大投入,严格落实“三个增长、两个提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按新标准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加强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教育信息化等建设。三是落实优惠政策,出台瑞安市《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10个文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2.突出工作重点,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择校现象,借读的外施教区学生公开摇号招生;完善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制度,实行平行志愿一次性录取。二是完善弱势群体关爱助学机制。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村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等,保障全市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加大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按照“就近入学、统筹安排”原则,较好解决了新居民子女享受“同城待遇”。三是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建立新教师跟岗锻炼和示范学校选派教师支教工作制度;积极构建“大校本+大学区”分层教研机制,开展教学研究、同质教研、联片联考等活动,扩大城乡交流和合作。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提升教育队伍素质。开展“爱岗敬业、铸造师魂”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严格实行教师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百名领军教师”研修项目,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全员培训。二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制定特色示范普通高中三年创建计划;创建校园文化先进单位18所;评出各类特色学校18所;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已通过省一级重点职校验收,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级改革示范校建设项目。2012年我市高考一本上线人数突破600人,今年高考一本上线率达全省平均水平。
   4.坚持和谐发展,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一是全力构筑校园平安防线。完善校园“三防”建设,深入创建“平安校园”;积极开展各类安全预案的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2012年全市学生非正常死亡率比2011年同比下降79%。二是接受监督,认真做好人大建议案办理工作,把办理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坚持落实责任、合理分解、依法办理的原则,对每件建议案予以认真落实、回复,并注重办理实效。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一是教育设施方面。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附属设施、教学设备短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部分镇街中心学校塑胶跑道尚未建成(如马屿、陶山)。二是城乡师资力量方面。农村师资力量薄弱,老年教师、新教师和代课教师比率偏高,教学理念和方法不适应现代教学需求。个别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师资配备缺科问题严重,甚至开不了课(高楼、湖岭居多)。三是城乡学校管理工作方面。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要求、领导配备、制度建设以及学校校长管理理念、管理能力、教科研活动等有差距。四是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职高教育与普高教育、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重视程度差距,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还需进一步加以重视。
  2.教育质量提升不够明显。一是我市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要求、周边地区(平阳)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高考万人比、重点上线率、名牌大学录取率横向比有差距。二是名校和特色学校不多,名校不“名”、特校不“特”。往往将名校、特校建设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上,缺少重点学校、特色学校的品牌效应。三是名师名校长培养不够。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数量不多,学科引领作用不明显。四是农村教育质量提升难。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落后、教师工作激情不高等原因,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不佳。一是财政投入仍满足不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山区半山区学校,生源减少,生均公用经费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个别学校生均经费还不够保安一年工资。特别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方式的改变,如电脑、多媒体等现代设备的使用,使教学费用增加,公用经费又未能按学校正常开支预算安排,影响学校正常的办学。二是教育经费投向不合理。目前教育经费中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大都投到发达地区,而部分山区半山区学校连学生课桌椅更新、现代办公设备购置经费也没有着落。三是绩效工资发挥不了激励作用,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绩效工资成了普加工资,失去了其应有意义。四是校安工程建设过慢。部分学校危旧房改造由于教育部门和建管中心沟通衔接不多,建管中心不够重视,造成部分学校危房还在使用,学生上课还在板房,财政预算跨年度。五是校网布局需进一步调整。一方面山区部分学校生源减少,甚至个别学校学生数不到50名,造成校舍闲置;另一方面新区新建学校招生拉动周边生源,导致周边学校教师超编,校舍闲置。这两种动向要引起重视。
  4.教育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一是局机关借用人员过多,办事效率有待提高。二是人事制度不够完善,人事管理执行不严格,造成部分学校教师超编,部分山区学校教师缺科。三是校长行政化,忙于应付一般性行政事务(如跑基建、疲于应付上头各种检查等),基本脱离教学一线,较少思考学校的内涵提升和发展规划。校长任命竞争机制不够,且变动频繁,社会有反响。四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成效不明显,部分教师乱办班、乱带生、乱收费现象禁而不止。
  此外,制约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还有:一是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亟待加强。校园周边流动小摊贩和环境卫生等问题较突出。如:陶山中学周边养猪场、仙降中学周边违章建筑林立等。二是社会上无证无序培训办班,特别是在学校门口招生,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三是校舍大量闲置,据审计报告反映,截至2012年9月底,安阳实验小学、安阳实验中学、集云实验学校学生公寓面积共达17011.86平方米,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另外,全市停办学校校舍也未得到及时处置。四是民办幼儿园办学许可证到期换证问题,因消防原因尚未解决。
  三、整改意见
  1.合理配置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科学规划全市各类学校校网布局,结合镇街区域调整,全面把握生源变化情况,科学统筹、合理调整,杜绝新一轮教育资源浪费。加快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二是要统筹教师资源,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编制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教育部门负责统筹教师资源配置;在编制核定上应对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倾斜,切实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加大超编学校教师的分流工作,实行城乡教师良性流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监管力度,促进办学条件改善,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四是要扩大瑞安中学招生规模,充分发挥瑞安中学优质教育资源作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2.强化教育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教育工作理念,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全体,注重综合素质提升,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二是要搭建平台,着力培养一批名师、名校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留人机制。三是要加大教育督学评估力度,创新教科研模式,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四是要认真搞好绩效考核工作,完善考核机制,以充分调动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教学活力。
   3.增加投入力度,保障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市政府要依法保障教育预算内经费投入的同时,增加预算外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同时教育、财政部门要针对教育特殊地位,积极探索教育资金使用的有效途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针对部分学校确因生源减少而公用经费不足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市财政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照顾安排,保证学校正常运行。三是要切实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财政资金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硬件建设,促进教育均衡优先发展。市建管中心要保证力量,加快建设速度,尽快完成校安工程。
   4.加强队伍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一是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强化服务理念,落实岗位责任,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要完善校长聘任和管理机制,努力解决校长行政化现象。明确要求校长要深入教学一线,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三是要真正把师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要切实加强师德教育,着力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品德修养和育人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培训,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甘于奉献、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建立师德师风教育和行政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努力解决“三乱”现象。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此外,针对学校工程建设滞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校舍大量闲置、社会无证无序办班、民办幼儿园换证等问题,市政府应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方案,尽快加以解决,确保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瑞安人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瑞安人大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259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