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城市文化发展的未来规划,小到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热点。市人大代表结合各地实际和各自工作岗位,通过会前的深入调研,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提出了许多事关城市建设发展、民生问题的议案和建议。完善文化基础设施、规范制鞋企业用工秩序、发展特色农业……一份份建议、议案,凝结着人大代表对我市未来的美好期盼。
规范莘塍鞋类
企业用工秩序
关键词:鞋企用工秩序
建议者:滨海代表团
背景:
莘塍街道约有300家企业,制鞋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但是,2002年以来共有135家鞋企遭遇罢工问题,殃及生产皮鞋、休闲鞋、安全鞋、运动鞋等不同鞋种的鞋企。
无理罢工的调查情况如下:一些技术工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全市鞋企平均水平,但为了拿到更高薪酬,在鞋企产品换季、工艺改进、订单多时闹罢工要求加工资。同时,一些无证无照鞋帮加工场为了增加业务,勾结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怂恿、威胁正常上班的员工闹罢工。因这些无理罢工造成部分鞋企直接关闭,损失巨大,同时损害了鞋企的信用。
建议:
从快从严打击幕后操纵人员,强化整治力度,建议市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整治无证无照加工工场。
同时规范用工秩序,在企业之间成立自律组织(如协会);建立共享平台,将组织、策划无理罢工或影响用工秩序的人员列入黑名单,统一不再聘用;建立企业用工秩序议事组织,新居民员工在该组织中占有一定比例;企业内部合理考虑职工工资结构,特别是用工合同要严格遵守劳动法规定;建设企业文化,提升职工精神生活,增强凝聚力。
合理利用现有抛荒地发展特色农业
关键词:抛荒地特色农业建议者:湖岭代表团
背景:
近年来,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群体日益庞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日渐薄弱,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的保障逐渐弱化,土地抛荒现象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市有大量抛荒地,与建设用地土地指标难解决的现状形成了两个极差矛盾。土地资源的闲置,使原本丰收的作物产量大减,原本优良的有机肥料沦为环境污染源,给山区农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建议:
深化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加大《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抛荒地调查摸底行动,组织抛荒地的复耕,形成市、镇、村三级垂直管理模式;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加大对抛荒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技术上的专业指导,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经营模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根据西部山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合理利用现有抛荒地,联合旅游业、林业、畜牧业,打造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户承包,积极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并在前期提供农产品通向市场的途径,增强西部山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重视土壤污染,改善种植品质
关键词:土壤污染建议者:陶山代表团
背景:
近几年,我市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增,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可是增产、增收的外表下涌动暗流:农业自身生产加上工业生产等人为活动造成土壤污染,导致蔬菜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建议:
明确土壤环境监管和检测责任单位,确定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域,开展受污染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强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落实企业、农户保护土壤环境的主体责任,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土壤环境保护,农业技术部门和生产企业要加强对用户单位(个人)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农户科学施肥意识,提高科学用肥水平;涉农单位、财政等制定施用有机肥和专用配方肥的财政补贴扶持政策、品牌奖励惠农政策及配套的监管措施,拓宽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投入渠道,农业行政和技术部门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强化政策宣传告知,提高政策的知晓度。
加快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关键词:文化基础设施建议者:马屿代表团
背景:
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品质之城、建设幸福瑞安”的战略部署,并具体提出了建设文化瑞安、打造文明之城的工作目标。而加快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推进瑞安文化强市建设的基础。
建议:
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市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修订中,科学编制我市文化强市总体规划和相关配套规划。
完善设施,强化服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设施网络,大力推进基层文化阵地“15160”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突出重点,打响品牌,充分利用和挖掘瑞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通过举办历史文化名人研讨会、纪念会等形式,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扩大提升瑞安文化的整体影响力。
创新思路,激活机制,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中。
加快林垟湿地
开发步伐
关键词:湿地开发
建议者:江南代表团
背景:
林垟湿地是瑞安唯一一块湿地,座落于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林垟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融于一体,两者相得益彰,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我市高度重视林垟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林垟湿地保护开发概念规划,预计年底完成。但湿地的开发仍然面临着体制协调难、资金落实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进而导致街道、村发展受限。
建议:
明确定位,统一协调,将林垟湿地定位为以湿地、古镇为游览核心,集生态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都市休闲旅游综合体。由市领导牵头成立湿地保护开发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和资源管理。组建林垟湿地专家组,负责湿地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咨询、论证与监督工作。
明确模式,加强推介,确立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机制,组建林垟湿地开发有限公司,强化项目准入的引导和控制,引入业内知名企业,进行业态开发、品牌运作。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做好湿地游线产品设计,向温州市旅游局申请将其纳入温州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块,与寨寮溪、铜盘岛构成湿地、森林、海岛精品旅游线路。开展区域联动,实施错位开发,积极推进林垟湿地与平阳万全湿地、温州三垟湿地的合作,打造精品湿地旅游圈。
基础先行,有序开发。可先实施一些基础性建设,如湿地生态绿道建设,江南新区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旅游设施节点、旅游交通道路等建设。加快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积极实施农房集聚项目。
作者:瑞安日报社 李心如 金汝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