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一名党员和人大代表,就要真正代表人民,体现人民心声。”这是南小华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最真实的写照。
做住户的贴心人
构建和谐社区是创建和谐社会和文明城市的基石。为了不断丰富居民的生活,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南小华和她的团队积极筹办各类有浓厚文化气息、具有新意的活动,拉紧住户间的距离。
祥云社区是我市最年轻的社区之一,由8个小区组成,许多居民往来很少,相互并不相识,甚至连对门姓甚名谁都不知道。怎样把住户与住户、住户与社区干部的距离拉近,成了摆在社区党支部书记南小华面前的大难题。
她和团队积极主动策划了“久久关爱 心连心 老少同乐”文艺演出、“非诚勿扰”社区大相亲、“大声说出家乡话”、迎元旦“百家宴”厨艺大比拼、“社区居民公祭 集体缅怀先烈”等一批活动,为居民架起交流的桥梁。
2011年新年即将来临之际,祥云社区举办首届文化节迎元旦“百家宴”大比拼活动。60张桌子依次排开,一盘盘香味浓郁的美味佳肴摆满了桌,一时间社区内飘满了菜香。600多名街坊邻居一边品尝着佳肴,一边聊着家常,共叙邻里情,其乐融融。
南小华说:“社区里很多住户是从别的地方搬来的,很多人相互不认识。这次举办‘百家宴’,希望住户们推开一扇窗,敲开一扇门,聊一会天,吃一顿饭,让街坊邻居互相熟悉起来。”
在常年与住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南小华深深感受到,提倡讲普通话的同时,瑞安方言往往被“挤”到角落里,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学会了普通话和网络语言,而应该最早学会的方言,却把他们难坏了,甚至许多年轻人已经听不懂瑞安鼓词了。
在与本社区干部交流过程中,她冒出一个点子:结合马上就要到来的“2.21国际母语日”,在社区开展一次瑞安方言比赛。
说干就干,她们根据祥云社区自身特点,筹划开展了“大声说出家乡话”活动。“举办这次活动有其深刻的用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瑞安方言蕴含的趣味,传承瑞安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南小华说。
2011年2月19日下午14时,“大声说出家乡话”活动举行,62人参加活动,其中表演者33名。
参赛者纷纷说,此次活动是瑞安方言的文化大餐,使社区居民充分学习和感受到了瑞安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增进了祥云社区的和谐气氛,以后还会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去。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她和社区工作人员在云海二期小区举办了以“久久关爱、心连心、老少同乐”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嘹亮的歌声、动人的舞姿中,社区老年人脸上笑开了花。
“社区是个大家庭,本来就应该和谐、融洽。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同润滑剂般调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南小华说,举办这些活动,也离不开同事、居民的配合,“就如同写一个‘人’字,‘一撇’要通过自己踏踏实实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态度来完成,而‘一捺’则需要社区同事和居民们的积极配合与支持来实现。”
做政府与民众的连心桥
“人大代表‘代’的是选民,‘表’的是心声。人大代表就是要做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好的就不说了,专说还不够完美的。我不当应付会议的‘会议代表’,不当有荣誉称号的‘挂名代表’,不当不参政议政的‘陪衬代表’。”南小华这样理解人大代表这个称呼。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2003年开始,她连续两届担任瑞安市人大代表,把关注的目光盯在民生问题上,看到道路不畅通、栋间下水道不通、化粪池堵塞……她都积极走访选民,组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为在人代会期间提出建议作好准备。
近年来,我市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南小华和担任人大代表的其他社区干部走访了市区多个社区(小区),发现大多数存在乱停车、通道堵塞的问题,四处乱停放的汽车侵占了道路和绿地,使社区(小区)的环境遭到严重影响,更严重的是堵塞了安全通道,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在“两会”召开期间,她们联名提出了《关于解决社区(小区)乱停车问题的建议》。
在我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南小华等人提交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议案,被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为2005年度唯一议案。
这个议案的提出,来源于前几年她购买的药物。“买回来后发现是假药,要求卖家赔偿,并准备叫部门来管管。卖家害怕了,想私了。如果私了,我个人经济得到补偿了,但是假药还是依然销售,仍然危害群众生命安全。”南小华依然选择了向部门反映。
作为人大代表,她将自己调研的结果写成了议案,呼吁要加大食品监督力度,加大食品卫生宣传,规范流通环节,提高检测水平,并可对不合格食品进行强制下架,要对监管人员实行问责制度。
2012年1月,南小华被选为温州市人大代表。在随后参加的温州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她和其他几位人大代表就加快温州西线排洪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创设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整治瑞平塘河污染、加强食品安全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南小华说,作为来自基层社区的“草根”人大代表,必须深入“草根”才能真正了解到普通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所以她经常和其他社区的人大代表一起,与老百姓沟通接触。同时,她还印了很多宣传单和名片,主动向群众提供求助的途径。
做居民的“闲事婆”
自1999年起,南小华先后在瑞阳、祥云和风荷共3个社区工作,与普通群众打交道14年。社区的事看上去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南小华眼中都是大事。
14年如一日,她负责社区大大小小的事情:李家的屋顶漏水了,张家的婆媳拌嘴了,王家的管道堵塞了,里弄的垃圾没人扫……这些“婆婆妈妈”们光是应付这些投诉就忙得够呛,服务自然就跟不上趟了。
2000年前后,瑞阳社区清莲小区刚建成不久,不少房屋却出现漏水。
有一天,南小华正在办公室值班,突然接到一通电话。某幢6楼的X女士忿忿地说,住在她家楼上的Y先生装修房子时,水漏到她家,家里的地板被水浸泡后出现部分损坏,地上的水也漫到脚踝。她多次到Y先生家讨说法,都无果。
了解情况后,南小华一面安慰X女士,一面联系Y先生。Y先生也显得委屈,表示愿意赔偿,但是X女士提出赔偿四五万元的要求太过分。
南小华了解到,这两家因为漏水的事情闹得厉害,时常争辩得面红耳赤,因为赔偿金多少没有协商下来,两家的这场纠纷就一直持续着,邻里关系也一直僵持着。
那些天,南小华在六楼与七楼之间上下跑,协调两方的利益需求。最终在多次协商后,Y先生允诺赔偿X女士房屋维修费2万多元。看到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南小华松了一口气。
其实类似与这样的“漏水”事件引发邻里纠纷的事情挺多的,南小华说一个月要处理好几起这类纠纷。
14年来,南小华就是以这样平和、有耐心的心态处理社区琐碎事务。她笑道:“百姓的事情是大事,在社区里为大家解决事情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居民对我的信任就是支持我继续工作的最大动力。”
除了当好“闲事婆”,她还把心思放在了社区弱势群体上。“他们是社区的一份子。关注这些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就可能挽救一个家庭,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定。”
瑞阳社区有一位从高楼移民而来的夏先生,家有父母和妻女,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暂住在哥哥家。由于哥哥也已经成家,一大家人挤在一间房屋内。因此,夏先生只好出来租房子住。他没有工作,家庭收入少,生活贫困。
南小华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和同事竭力为夏先生一家申请了经济适用房。搬进崭新的经济适用房中,夏先生一家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临近春节时,夏先生一家买来五六个火腿送至瑞阳社区办公室,对南小华和同事们表示感谢,被南小华等人婉拒:“我们当社区干部,本来就是为你们服务的,这是我们本职工作,哪能收你们的东西啊。”(金汝 洪妃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