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窗

  • 代表活动
  • 代表声音
  • 代表风采
栏目信息搜索

• 代表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之窗 > 代表风采 > 正文
“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记瑞安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仙降街道垟头村村委会主任曾达署
发布时间:2015-07-21     阅读次数:80532    
0
  曾达署外表沉稳,目光中透着十几年商海摸爬滚打的精明。正是这种精明,他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回到了家乡,实践着回报家乡的心愿。
  一路走来,他 “改行”之后,担任过村长,又被选为瑞安市人大代表。尽管很辛苦,付出了很多,但是他觉得很值得。熟悉曾达署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有热情又崇尚实干的人。无论在干事创业上,还是在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道路上,都满怀对村民深切的爱意,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真谛。
  
  为村民办事是我的责任
  在垟头村度过少年时期后,曾达署就离开了村子“飘”在外地,像当时大多数在外瑞安人一样,从事过各行各业的工作,小有成就。
  2007年,曾达署回到了家乡,与三个要好的朋友弃商从农,租了村民600多亩地,投入100多万元种植温莪术,村里许多人都笑他们,但几个月下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感到他们的实践可行,他们也觉得越来越有奔头。据了解,当时农村正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需要新力量、新思维,弃商从农,既是转变思想观念的例子,也是“三农”建设吸引能人志士的成功实践。
  2008年,垟头村换届选举。村民们推选曾达署担任村长,他们看上的是他的精明、责任心和敢说敢干的务实作风。曾达署也看到了机会,新农村建设紧锣密鼓,兄弟村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垟头村那能落后啊!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参加选举,并高票当选,而且一干就是三届。
  古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曾达署却很冷静。上任后,新当选的两委成员聚在一起开会,很快就决定,要深入调研,制定规划,尽快改变村里脏乱差的面貌!村书记和他带着村两委成员深入村头巷尾,倾听群众对旧村改造的意见;外出参观,借鉴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
  “当时,我们两委的共识是建设生态村。尽管困难很大,但是我们要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曾达署告诉笔者,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拥护,取得的效果也是看得到的。
  采访结束,已华灯初上,曾达署带着笔者参观垟头村。1410米长的河岸边上装上了节能路灯,在夜幕中显得特别的明亮;河中流淌着清清的河水,岸边整齐的树木好像在风中向人们致敬;河的两边是宽阔的道路,行人车辆来往不断……
  记得在老人中心采访时,今年65岁的曾老伯告诉笔者,改造前的垟头村一些村道狭窄到连板车都拉不进去。村路面泥泞、坑坑洼洼,一到晚上,整个村子漆黑一片,走路都时常摔倒;吃的水都要自己上山挑。现在看到的是,路面又宽又平,连80多吨的水泥大卡车都可以自由出入村子;村民的卫生意识也提高了,垃圾不再随处可见;自来水接进家中,只要拧开水龙头就可以喝到珊溪的水了。
  2010年2月3日,垟头生态村9项工程举行竣工仪式,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据悉,此次生态村建设从2009年6月1日开工至2010年的2月1日竣工,历时半年多,共花费730多万元。9项工程主要为:建造桥梁3座、垟头山上铺水泥路630米、公厕3个,建设排污管道、自来水管道、960平方米花坦、1410米长的河岸驳坎工程,新建水泥路27条、凉亭1座。生态村建设硕果累累,可见当时村里投入的力度是空前的。
  当问起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时,曾达署笑了笑说:“问题不少,但事在人为。我们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说实在的,我们是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靠的是班子团结讲奉献和村民以大局为重的精神。”他感慨,当时村中道路改造需要建设三座桥梁,缺口资金50多万元。村两委决定发动在外经商的村民募集资金,消息一出,大家抢着捐资,最后只得选择三位村民建造。几年来,生态村建设需要不少资金,除了政府财政支持,村民募集是重要的来源,他带领村干部总是走在前面,带头募捐,村民们积极响应。
  
群众利益是我履职的出发点
  熟悉曾达署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只会干、不会说”。2011年当选人大代表后,曾达署变得不仅会说,而且爱说,积极为老百姓代言,充分履行职责。作为一位来自基层农村的代表,他最关注的就是新农村建设和民生问题。他经常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村庄,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当好他们的代言人。
  仙降的制鞋企业非常多,分布在各个村中,垃圾到处都是,脏、乱、差现象非常普遍。当时全村1000多台制鞋机器分布在村民家中,火灾隐患非常大。与此同时,企业的分散使得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分散在各个村中,随之也带来了住房、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一些企业因为排污处理不当,导致河流污染时有发生,甚至被媒体报道,影响了环境保护和当地企业的发展。
  如何做好环境治理,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环境污染,曾达署看在眼中,痛在心中。经过调研和切身的经历,他认为环境治理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要主动引导,企业要大力投入,群众要积极参与。
  在市人代会、企业论坛、村民会议等多个会议上,曾达署奋力疾呼。作为人大代表,群众的利益是他履职的出发点。几年来的实践,他的环境治理思路逐步成熟。他认为环境保护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是一项持久战,应该实施整体作战。
  “如果建立一个工业园区,把这些企业都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这对解决村庄脏、乱、差现象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后来,他联合其他代表在两会上提出了这方面的建议,并得到了落实。
  在环境治理的实际行动中,曾达署不仅仅是一个呐喊者,更是一个践行者。在他办的企业里,节能减排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行动的指南。他把环保视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几年来,他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同时,按照节能低碳的要求,产品升级换代,质量大幅提高。
  “最关键的是从改变大家的思想观念入手,企业、村居、每家每户都应该倡导环保意识。保护环境还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其次加强监督管理,企业、社区、学校等都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管理,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不良习惯改变了,治理起环境就能事半功倍。”几年来,他带动村民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村规民约,在生态村建设中,从规划到落实,始终把环境治理当做重中之重。
  2013年,仙降街道人大代表工作站(现更名为仙降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成立,曾达署担任站长,站址设立在垟头村办公楼。从此,曾达署与村民沟通又有了新的渠道,为群众代言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按照规定,每月16日是代表工作日,他会同其他代表在工作站中接待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曾达署的口头禅。他也经常告诫其他代表,要认真记录,细心剖析,与群众做好沟通,及时把相关信息向他们反馈。他认为人大代表联络站,不仅要成为一座沟通民意的桥梁,更要成为为民办事的地方。
  在接访中,他了解到仙降街道下岙、新河头等路口,每当上下班时来往的车辆过多,经常堵车,群众反响很大,迫切要求在该路段设立红绿灯。他与其他代表深入路段实地考察,掌握数据材料,在人大会议上提出《关于在下岙、新河头等路口设立红绿灯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该路段已设立红绿灯,交通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既方便了群众,也保障了交通的安全。
  针对新居民子女学前教育的困难,以及仙降街道垃圾中转站规模小、分散各地,达不到环保的要求等实际问题,曾达署相继向有关部门与人大提出了建议,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有望得到解决。
  平时,他通过工作室电话、代表信箱等方式与选民交流,也会通过走访、家访等专访形式直接深入选民家庭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一个特困家庭引出的民生故事
        仙降街道垟头村,一提起陈素花、董金娒两口子,村民们都交口称赞,这源于两人在三年前的一个决定——一道申请遗体捐献。笔者在采访中,看到了这个家庭的不幸;也看到了政府、社会对这个家庭的照顾和关爱;也看到了曾达署与村两委成员的关爱之情。
        今年49岁的陈素花是四川人,来瑞务工时经人介绍,与垟头村村民董金娒结婚,现育有一个9岁的儿子。婚后,由于丈夫的身体一直不好,干不了重活,2008年以前,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靠陈素花到厂里打工。但2009年,陈素花患重病入院,举债治疗后复发,无钱医治的她已经停药数年,疼得受不了时就去附近的卫生院打一针。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董金娒前不久也被查出患有肝硬化、2型糖尿病等多种病症,只能辞掉工作在家休养,平时做些简单家务,带带刚刚入学的儿子。在他家中还有90多岁卧病在床的婆婆需要人照顾,这个家庭陷入了绝境。
        面对这个家庭的不幸,曾达署与村两委成员在第一时间就介入其中,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安抚。首先,他们及时为陈素花家庭申报了每月500多元的低保,尽管杯水车薪,但初步保障了最低的生活费。陈素花虽然有农保,但医疗费用缺口很大。他们立即向政府民政部门、红十字会申请,得到了部分补助;同时,村里给以资助,并在社会层面组织了多次募捐,他与村书记带头捐款,村民们踊跃参加。爱心涌动,大爱如山。陈素花夫妇绝路逢生,全家感激不尽。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后来,陈素花向丈夫提出捐献器官的想法,得到了董金娒的支持,他决定一起捐献。
        “我们只想尽自己最后的力量帮一帮有需要的人。”陈素花感慨,当家里揭不开锅时,民政部门和村里领导连着几年给他们送年货,又帮着办了低保,我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回报社会。
  “村里人找我办事,不管什么事,我都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办好,当干部就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这是曾达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他时时刻刻从村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心群众疾苦的一贯作风,也是一个人大代表对百姓的承诺。
  
  
  
作者:陈振清

瑞安人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瑞安人大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259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