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窗

  • 代表活动
  • 代表声音
  • 代表风采
栏目信息搜索

• 代表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之窗 > 代表风采 > 正文
以人为本 履职为民——温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瑞安市源丰艺合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安平
发布时间:2017-06-08     阅读次数:72784    
0
  陈安平作为一位企业家,他始终把企业和社会责任作为一生的追求,商海搏浪,几经沉浮,终立潮头;作为一位人大代表,他关注民生,关注环保,以人为本,履职为民。
  
低碳环保,记载着一个企业家的历史责任
  日前,笔者来到了瑞安阁巷印染小微创业园。这是瑞安市享有盛名的小微创业园,占地面积143亩,来自全市的13家印染企业入驻并已投产。
  “印染小微园的建设,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平台,在瑞安市的经济建设和布局中是一着妙棋,企业、国家、社会将实现多赢。印染小微园的建设是市政府‘腾笼换鸟’工程的实践,推进产业实现转型新发展;通过废气、废水集中处理,促进低碳节能,保护环境;企业入驻投产,解决了土地、排污和设施改造的实际困难。”陪同采访的源丰艺合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安平的分析,很有道理。他曾经担任市印染协会会长,是印染小微园建设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他的企业和印染协会的大部分企业都已入驻印染小微园,并已投产。作为行业的领军人物,陈安平在2012年温州市第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关于加快印染园区建设的建议》。他指出,“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印染行业,在新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不断出台的情形下,环境保护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印染园区,可以采用高效、清洁生产设备,促转型升级。同时,集中治污,集中供热,节能降耗,走循环经济型模式。
  “利国利民,贵在速行。”在温州人大的分组讨论会上,不少代表和专家纷纷表示支持。温州市经信委迅速给以回复,要求瑞安市人大、市政府组织落实。很快,瑞安市印染园区被温州市列为低端落后块状行业“腾笼换鸟”试点。
  而后,温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瑞安中心组第三小组,对瑞安市印染企业进行调研,陈安平忙前忙后,为代表的调研提供资料及服务,加快了瑞安市印染小微创业园的立项和建设步伐。印染小微创业园的建设,从立项、投资到生产,陈安平全程参与。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降耗提效。”在行业协会会议上,陈安平提出将建设印染园区和综合性改造作为“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实践,摆事实、讲道理,解开了他们的心结。跑前跑后,争取了不少优惠政策,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最后,34家企业合并为13家,入驻园区。企业和业主从规划实施到企业的布局,积极参与园区建设,认真履行园区主人的职责。
  现在,印染园区不仅实现了空间上的“腾笼”,更实现了能耗上的“腾笼”,其“腾笼换鸟”之后的能耗和效益对比,让我们为之惊叹。据介绍,入园后集中生产、集中治理、集中供热,单位GDP排放总量下降30%,单位GDP能耗下降20%以上。在污水处理中,实行中水回用的创新工艺,使污水处理后,达到50%回收使用,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能耗下来了,效益却不降反升。”陈安平说。
  
契而不舍,为民办事乐在其中
  2011年1月24日下午,在莘塍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上,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们和列席人员带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要简化旧村改造审批手续,加快旧村改造步伐,切实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陈安平提出的建议理性而富有远见。他指出,在旧村改造和农房集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审批手续繁琐、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在建时间较长和项目融资较难、用地指标难落实等问题,特别是旧村改造部分项目从启动到建成,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入住。
  陈安平来自我市基层的农村。他的老家在莘塍董八村,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不少危房成为出租房。这些出租房住进不少家庭,卫生条件差,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易造成大雨内涝、路面塌陷、气体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是民生事业发展中的“短板”。陈安平虽不是村干部,但作为人大代表,他觉得这就是民生大事,涉及社会和谐。几年来,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呼吁加快旧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步伐。
  实际上,陈安平积极参与地方基础建设,从出谋划策到出钱出力,是一个有心人。他不仅人缘好,而且具有很广的人脉和很高的威信。往往地方上碰到实际问题与困难,总是找他帮助解决,他成了村干部的得力助手。
  2012年,地处莘塍董田的振兴大桥改建,牵动了不少人的心,更使陈安平寝食不安。这是一条已有50年历史的拱型水泥桥,7、8米的桥面,随着来往车辆的不断增多,安全红灯时时亮起。为了解决这条危桥的改建,他与村干部跑了不少路,陪着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制定方案,争取优惠政策,落实改建资金,很快就启动了危桥的改造。然而,在危桥主干道的房屋拆迁中,他们却历尽艰辛。经过反复动员,他们苦口婆心,终于解决了几户“钉子户”的问题。可是还有“钉子户”因涉及政策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卡壳了。怎么办?多次沟通,依然无果。没有办法,陈安平与村干部提出先垫资,以后争取政策补偿。最后,还是陈安平与二位村干部自己垫资40万元,临时解决“钉子户”外迁的资金,危桥改造按期顺利进行。现在,这条32米宽,4车道的大桥早已投入使用,解决了交通堵塞的瓶颈问题,也为棚户区的改造打好了基础。然而,他们的垫资,至今依然没有解决,还是由他们个人承担。有人说他吃力不讨好,可是,他没有在意,依然是乐呵呵的。
  随着振兴大桥的改建,陈安平认为棚户区改造时机已成熟。他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协助村干部进行深层次调研,制定规划,提出了可行性报告;同时,他在人大、政府各个层面提出一个个实质性建议,争取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采访中,陈安平感慨,旧村改造和棚户区建设是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突破点,前景喜人。
 
履职为民,致力社会和谐发展
  履职为民,在陈安平的人生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承诺。
  每次参加人代会,他都是有备而来的。他带来的建议充满理性,事实清楚,数据翔实。而且,结合民生,有的放矢,博得了代表与各级领导的好评。至今,提的建议有多少件,他自己心中已没有数了,但大部分都得到了落实。“每个建议的落实,我都感到很欣慰。其实,从个人角度上看,已经完成任务,但从全局角度来看,我看到是人大制度的不断完善。”陈安平的话中,透着自信和执着。
  “有时候条件不成熟,政策难到位。只要涉及民生,我就不放手,不断充实材料,创造条件,总会得到合理解决。”陈安平有时很固执,为了一个建议,他会持续跟踪、监督,直到落实。就像旧村和棚户区改造,他锲而不舍,每年都有新的建议,而且绝不松手。
  在温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陈安平提出的《关于及时出台政策规范建筑行业市场的建议》是一份很有分量的建议,他十分在意。他说,建筑行业标准的制定,应该因地制宜。其中不少地方需要修改,特别是与企业的发展、民生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地方。当年,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了调研,对他的建议认真进行了回复。他很满意,这让他看到希望,受到鼓舞。
  近几年来,《关于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的建议》、《关于要求完善户籍迁移政策,解决群众所需的建议》、《关于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帮扶中小实体企业的建议》、《关于及早改善高速公路瑞安段三都岭隧道交通状况的建议》等,都是陈安平所提的建议。这些建议目标明确,大多与民生、社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
  每一个目标,都是履职的机会,都会在陈安平心中激起一种幸福的感动。“责任重于泰山!”陈安平作为企业家和人大代表,他把事业发展和社会责任视作生命。二十多年来,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念,激励着他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作者:陈振清

瑞安人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瑞安人大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259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