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菲
《2217名代表王姓最多》是近日南方和香港媒体解读十七大代表一篇文章的标题(见《新快报》2007年8月6日A10版),引起人们的兴趣。
细数在中共中央日前公布的出席十七大的2217名代表名单中,王、李、张、刘四姓人数果然在代表中占多数。其中王姓183人,李姓157人,张姓148人,刘姓110人。即使在解放军代表里,也是王、李、张、刘姓人数最多。
十七大代表王、李、张、刘姓居多并不奇怪,因为在全国百家姓氏中,王、李、张、刘也是排在前列的大姓。而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见星辰在线2007年4月25日)。但是,在党代表中,姓氏充其量只是一个符号,不是代表个人素质的反映。假若姓氏在党的活动中有点作用的话,恐怕只是在选举投票时,便于人们“按姓氏笔画为序”填写名单而已。
然而,在某些地方基层,对姓氏问题却有着“另类解读”。一些人们常常以当选者姓氏为荣,一旦某姓有人当选,或某姓有人当选,就认为“一人高就,姓氏全体光荣”;反之,同一姓氏没有人当选什么官什么代表,就认为姓氏没有什么光气人脉等等。不言而喻,在这种“另类解读”中,折射的是姓氏愚昧。而一旦这种愚昧占据上风,那么,看人不看实质,选人不看德才勤绩,不分青红皂白,只在姓氏方面搞“统一战线”的怪象就会出现。
其实,从共产党的性质而言,在党代表中不管姓王、姓李、姓张、姓刘还是姓其他,都是7000多万党员中选出来的优秀分子,都姓“共”。人们知道,此次十七大代表选举的过程,是广大党员依据党章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党内民主生活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代表的选举,基层党组织参与率在99%以上,党员的参与率在98%以上。各选举单位均采取“三上三下”的方式,根据多数党组织和多数党员意见,确实代表候选人的初步人选;县(市)委全委会根据多数基层党委的意见对人选进行遴选,再征求基层党委意见后,上报市(地)委;,市地委再遴选,进行公示,并向省级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并听取意见,再由省一级党委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充分酝酿讨论后,用圈选的办法确实预备人选,在此基础上,召开省级党代全按差额比例至少不少于15%的原则进行民主选举。严格的民主程序保证了十七大代表的素质。可以说,不管是姓王还是姓李、姓张还是其姓氏的代表,不管是在基层的普通党员代表还是担任领导工作的党员代表,都必须是党内外信得过的人们。一旦候选人个人德行或其他问题都可能在层层把关中“卡壳”。可见,在代表选举中姓氏没有什么特别意义。
“姓王姓李姓张都需姓‘共’”既是一句俗语,也是一句反映共产党本质特征之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党内可以有百家姓,但姓“共”却是共同之“姓”。而姓“共”,说到底是“姓”人民,就是永远记住人民,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血脉相连,永远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员和党的代表只有坚定不移“姓”人民,才能够永葆执政党本色,才能巩固执政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但是,在个别基层党组织,给人们的印象是,似乎不是“姓”人民,而是某一家族某一势力的代表,办事情处理问题多从家族利益、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方面考虑。可以说,一旦这类姓氏作用明显之日,也就是宗族利益、个人利益膨胀之时。批评抵制这类唯姓氏唯大意识,是坚持党性先进性的体现,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
王、李、张、刘等百家姓,都是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成员;王、李、张、刘姓党代表,都是党的优秀代表,都需“姓”共“姓”人民。这是笔者解读《2217名代表王姓最多》一文的两句话。(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瑞安人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瑞安人大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259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