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为"微博打拐"叫声好
发布时间:2011-02-10 阅读次数:5751
作为一名国内的知名学者,他用他的社会影响,借助网络微博的新兴力量,做了一件曾经被宣判为渺茫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担当起太多“肉食者”并没能成功担当的法定职责。也有这么一群志愿者,无论出于何种居心,哪怕备受责难、让人腹诽、受人冷眼,也要始终坚持下去,为的只是让更多的普通家庭带来希望和幸福,就凭这一点,我也要为于建嵘教授和他志愿者们的“微博打拐”叫声好。
在之前的网络名人“犀利哥”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流浪乞丐,尽管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拒绝接受政府的救助,但绝不会主动去要求陌生人的援助,相反,现实中的一批流浪乞讨者,其主动出击、磕头下跪、死缠烂打着的“专业精神”着实让人咋舌。当下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流浪乞讨者,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了生计而乞讨,其中更增添了太多“骗”的成分,为了谋取利益,他们不惜利用人们对于老人、孩子、残疾、弱智的同情和怜悯,拉帮结伙,全村出动,坑蒙拐骗,挖空心思,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不过是把“乞讨流浪”当做是一种羊皮式的伪装,一旦谋取了利益,就会毫不犹豫的撕掉伪装的羊皮,露出凶残的“爪牙”。从法理来说,这就是典型诈骗行为,而且是常犯,组织犯,对于这种有组织化的诈骗犯罪,相关政府部门不严肃取缔更待何时?
对于“微博打拐”,现在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它积极一面,鼓舞人心的一面,当然这也是最初步的一面,平心而论,在一场打拐的艰难战役面前,除了发动社会和群众外,更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定性、支持和后续跟上。据统计,相当大一部分被拐骗儿童,尤以男孩为甚,被卖到了偏远地区去继承香火,因此“微博打拐”的持续作用和长期效果有待验证。当然,一个有远见和责任心的政府应当去研究,去利用、要学会善于引导这种力量,尤其是对于网络改变社会的力量、微博发动动员的力量,绝没有理由熟视无睹、一叶障目。
我们都为人子女,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也会为人父母,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往往都是一个家庭欢乐和希望的源泉,任何一个孩子从抱在怀里的襁褓,到长大成人,都必须要经历千折百难,都凝结了一家几代人的心血。因此,没有什么理由能够随意剥夺一个家庭的欢笑、喜悦,这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
试想,在一个没有作为、没有担当、对儿童拐骗等丑恶现象熟视无睹的社会,没有人会感到安全,外出带上孩子,都不得不不厌其烦,唠唠叨叨,千叮咛万嘱咐,寸步不可离身,恐遭无情拐骗,每个人都满怀着对社会的恐惧之心,对陌生人的戒备之意,都会精神高度紧张,心情极度压抑。或许,到那时候,我们会无奈的看到高科技影片表现的那样,每个家长都无奈地为自己孩子身体上植上追踪芯片,以防拐骗。
来源:网络 作者:顾铖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