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浙江水环境承受着极大压力。江南水乡,为找到能游泳的河流而苦苦寻觅。我省作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决策,以此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五水共治”是个大战略,必须要用大思维推进。
要学会尊重“大自然”。“五水共治”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纵观古今中外的水害水患,既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原因,更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推进“五水共治”,首要是树立“人水和谐”理念,无论是开发利用水资源,还是开工建设水利基础设施,都要始终顺应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大资源”。水资源是生产、生活、生态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坚持“水惟大”,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确立和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浙江又是水资源较为紧缺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同时更面临水资源区域和时空分布不平衡、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双重困扰。缓解水资源制约要坚持“大视野”,除了在保护生态、加强论证的前提下,加快建设一批骨干型水源工程和调配工程,更关键的是要“双管齐下”,破解“两个困局”:正本清源,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破解“江南水乡闹水荒”的困局;面向大海,加快确立海水利用作为沿海和海岛地区重要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扩大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规模,破解“守着大海买水喝”的困局。
着力搞好“大统筹”。“五水共治”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关系。一是在治理“水中”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用水资源对“岸上”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进民生福利与社会和谐,为水资源永续利用和水环境持续改善提供更为坚实基础。二是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用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自然修复手段,有效治理各种水环境问题。即使搞人工治理,也应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谨言慎行缺乏科学依据、未经充分论证的大工程、大项目。三是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解决洪涝台旱、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等我省水利的突出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防洪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目前我省城市防洪能力普遍偏低,部分城市新区、开发区甚至处于不设防状态,要着力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并结合防洪建设,完善地下管网,提高城市品位。
(作者:朱磊 来源:网络)
瑞安人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瑞安人大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259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