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筛出率达24.6%,青少年心理障碍时点患病率达17.5%。近日,也有不少媒体频频曝光青少年跳楼、离家出走事件,青少年抑郁高发且常伴随焦虑等其他多种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乡村和低龄青少年心理弹性则更差。为此,代表们重点针对辖区青少年群体进行了集中调研,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养尊处优缺乏生活磨砺。当前,部分青少年养尊处优,物质的过度丰富让孩子难以接受挫折。代表们分4组对28名青少年家长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发现约80%的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强,长辈盲目地夸奖和过度包办让孩子根本没有吃苦磨练的机会。另外有10%家长反映孩子一但遇到小挫折,就只会撒娇哭泣。剩下只有极少数孩子能在遇到困难时独立解决。因此,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让青少年在逆境中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网络学习远离现实生活。受疫情影响,很多课程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缺失的校园群体生活,也对青少年心理有较大影响。瑞安市某工作室心理咨询师陈女士向代表反映,之前上网课的时候,学生们常常在家上一天课不出门,相当于变相关禁闭,极易让学生出现焦虑、狂躁等心理问题。加上户外活动空间以及课外活动、体育设施的缺乏,剥夺了学生与群体一起互动的机会,让学生们更加偏离现实生活,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是学校应急处突能力不足。当下多所学校均有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心理干预工作硬件,但从未就自杀等特殊案例开展过演练工作,预警预案体系往往流于形式。瑞安市人民医院姚医生反映,学校每年都会邀请家长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但是活动形式仅仅局限于知识讲座,活动次数也很少,缺乏实操演练,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仍然会手足无措。
因此,代表建议: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建议及时关注青少年的情感、志趣等精神成长,构建家、校、社协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利用学校社工站、心理自助小组整合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科普心理健康知识。
二是加强“钝感力”培育。优化课程结构,鼓励青少年参加线下体育、劳动、寒暑假实践活动,为青少年群体性活动创造更好条件,让孤独的心灵回归温暖的群体。
三是加强安全预警机制。完善110、120报警系统,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和技术质量,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学生自杀、自残事件安全紧急情况的收集、传递、处理,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畅通。
安阳街道人大工委 潘丽丽
瑞安人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瑞安人大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259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