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并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近日,代表对辖区青少年上网时间进行了深入调研,并重点针对《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和腾讯控股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表明,当前游戏平台执行的“实名制”与防沉迷模式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大漏洞。
一是租号买号渠道获取方便。近年来,游戏公司加大了对账号交易的打击力度,但账号买卖仍然以“游击战”形式存在。《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仅有65.6%的未成年网民认为防沉迷系统有用。如在某电商平台首页输入《王者荣耀》等热门游戏名称进行搜索,页面会弹出大量租号、卖号的店铺信息。同时,这些店铺针对不同的游戏区服及手机系统均分设了低廉专属账号,如仅标价1.6元的“安卓一小时,至尊宝+其他皮肤”套餐。据瑞安市广场实验小学学校的孙晓娜教师反映,商家虽然在账号交易的商品描述中有标注“购买网游类商品必须年满18周岁”,但在实际购买中并未核实学生的真实年龄。
二是多样破解手段难以监管。规避游戏厂商防沉迷系统的新方法在大量市场需求的利益驱动下层出不穷。如部分电商购物平台和社交软件直接租售成人实名制网游账号。瑞安市塘下镇罗凤第三小学的林雅静老师认为,学生私下在网络上买卖账号的乱象一直存在,购买和冒用成年人实名认证账号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也有黑产商家通过技术手段制作“上号器”为未成年账号登录游戏“保驾”,通过专属链接与“解锁码”让青少年专号上网,甚至通过软件破解网游防沉迷系统中的人脸识别。
三是平台监管陷入“形式主义”。监管的缺位是青少年防沉迷模式难以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青少年使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实名认证审核依然可以通过。同时,游戏平台普遍存在重前期准入、轻后期甄别的现象,除首次准入严格审查外,之后登录均不会检查。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不同平台各自为政,对于青少年模式下使用时段、受限时长、服务功能的规定各不相同,进而削弱了防沉迷系统的作用。瑞安市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陈超表示,就算所有平台都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也没用,孩子这个玩一会儿,那个玩一会儿,一整天就过去了。瑞安市塘下第四小学的陈引秋教师认为,网络平台对于防青少年沉迷游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就连头部知名平台的“青少年防沉迷模式”都充斥着“形式主义”的色彩。
四是买卖账号伴生诈骗难题。未成年学生群体在网络中的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充分,因此在账号交易等处于灰色地带的金钱交易中容易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据腾讯卫士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商品账号交易、虚假充值、游戏代练、解防沉迷、游戏外挂五种类型中,商品账号交易诈骗举报量最多,占51%,诈骗的经典套路就是以低价的幌子引诱无收入的学生族。暑假期间,关于网游账号买卖的诈骗屡屡发生:6月24日,瑞安市进源小区的徐某某因买卖游戏账号被诈骗6000余元;7月2日,在瑞安吾悦广场吃饭的胡某因骗子假意要购买他的游戏账号而被引诱在其“游骊购”上进行交易,最终被诈骗4万余元。
对此,代表建议:一是政府严格履行监督职责,持续对平台实施依法监管,对处心积虑突破底线、祸害社会的企业要追究到底。二是父母在孩子登录游戏时给予更多关注和监护。三是学校在课堂上引导青少年在保护模式下健康用网,让学生拥有广泛兴趣爱好和丰富课余生活,学会如何安排时间。
潘岱街道人大工委 钱宇
瑞安人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瑞安人大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259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