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窗

  • 代表活动
  • 代表声音
  • 代表风采
栏目信息搜索

• 代表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之窗 > 代表风采 > 正文
代表风采| 徐夏怡:传承“非遗”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8-08     阅读次数:21684     作者:平阳坑镇人大
0

“非遗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让现代元素融合释放了新的活力,未来,将发挥更多可能性,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说起多彩夹缬非遗技艺,平阳坑镇人大代表、东梨民艺博物馆馆长徐夏怡说出了自己理解与期盼。

多年,她与丈夫马虢潜心研究多彩夹缬技艺等非遗技艺,并积极传承与发扬,推动了当地非遗产业发展,让非遗与乡村振兴互相赋能,结出了共富的“果实”。

结缘夹缬潜心研究非遗技艺

徐夏怡在大学期间学习文物鉴定和修复专业2007年大学毕业,在温州博物馆从事社会教育相关的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她时常要邀请不同的非遗传承人来上课展演,期间,她逐渐接触了瓯窑、木活字、夹缬等非遗技艺与作品,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她,也为她后来潜心投身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

接触了我国最古老的“四缬”之一——夹缬的印染技艺徐夏怡颇有感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的人少,了解的人也少,呈现日渐式微的迹象。为了让更多像夹缬这样的非遗技艺得到复原与传承,2018年徐夏怡与丈夫马虢(马屿人)来到平阳坑镇东源村,着手创办未见山非遗体验基地。

“东源村本身就是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再加上这里环境美、民居多,我们就选择东源村作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根据地。”徐夏怡说。

“未见山”是个梦开始的地方,徐夏怡潜心研究多彩夹缬的技艺并将其复原。多彩夹缬在唐朝为盛,后宋朝提倡勤俭,而夹缬技艺造价高,工艺繁琐,逐渐被淘汰。“丝织品不易保存,只在敦煌莫高窟等干燥之地有存留,部分流到了国外。我们只能通过书籍、史料记载来进行参考。后来,我们在全国各地请教专家老师,还去到日本请教石塚広等夹缬传人来进行复原。”徐夏怡说。

多元化的非遗作品需要一个乡村博物馆去承载,徐夏怡夫妇投资900万元建设“东梨民艺博物馆”。东梨民艺博物馆因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术多以梨木作为原材料而得名,是一个集传统染织绣实物收藏展示研究、染料种植园、植物染工坊以及研学培训交流为一体的复合型空间。

“非遗+产业 让传承和致富“双向奔赴”

目前,东梨民艺博物馆定位为研究和教学,定期举办各种研学、培训活动,同时开发文创产品、建设特色民宿。

作为人大代表,徐夏怡密切关注着平阳坑非遗产业发展。通过研究非遗文化、开展市场调研,徐夏怡开发了草本养生锤、可定制的活字印章、蓝夹缬手工艺包等文创产品,建立了“活字源”的品牌,并通过培训当地村民制作这些文创产品,带动村民增收。

徐夏怡说,非遗与乡村振兴之间,并非单向助力,而是相互赋能要以博物馆为载体,联动东源村木活字文化,以非遗带动东源村产业发展,让村民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022年9月,“手艺互助社”正式成立,以东源村为中心辐射平阳坑镇8个村,东梨民艺博物馆每周举行一两次培训,指导当地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学习制作文创产品通过“集中培训、居家就业”模式,村民进行文创产品制作等,每日可增加收入150到200元。同时,村企联动发展“木活字”产业,由工坊负责与新华书店等商业主体对接销售木活字产品,村里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产品制作,实现村集体和企业双受益。

  为让非遗在时代发展中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徐夏怡创建的东梨守艺”共富工坊与温州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院地合作,共同研发“文化+”经济产品,以文化产业打通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的通道借助文化品牌公司活动策划,推出二十四节气、自然造物家等活动,打造儿童友好型工坊。如开展“帮稻忙”系列活动,学生可体验割稻谷、蒸米糕、木活字风铃制作等农作场景,进一步擦亮“东梨研学”金名片。

 

 

 

平阳坑镇人大  肖筱

瑞安人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瑞安人大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25936号-2